中文版   English   企业邮箱
客服热线 After sales service hotline:(+86)0553-8366758

新闻资讯/News

全部 公司新闻/News 改善/Kaizen 通知公告/Notification 原创文章/Original articles

浅析古希腊哲学与宋明理学 —— 朱汉珂

发布日期:2020-06-09 10:09:00


注:朱汉珂就读纽约大学一年级,专业方向经济。按照课程要求,本学期看了12本书,并写了不少论文。本文是他一篇18页英文的缩写中文版。难能可贵的是本文作者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的思考


许久没有用中文写作,希望本文能把自己的读书体会表达清楚、容易理解。在入正题之前,首先开宗明义,我对哲学谈不上了解,充其量是一些学习心得。本着学习的心态,想尝试与智者讨论一些似乎深刻的哲学问题,表达一下自己对古希腊哲学以及中国理学的浅显理解。


对于真相的追求,似乎是刻在人类骨子里的。每一门存在着的甚至存在过的学科都在尝试从不同角度解释我们的世界,孰是孰非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哲学看似高深莫测,实际上也逃不出这个圈子,只是哲学要讨论的问题更加纯粹与简短。“为什么”与“是什么”就是最根本的两个哲学问题。而越短的问题越难回答,因为越短的问题越广义,那么答案就只能越理想化。哲学可以囊括太多的东西,数学、科学、文学、宗教学都可以是哲学的一部分,它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内解答本质上相同的问题,在尝试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相。它们把“为什么”与“是什么”两个问题加长,尝试拼凑出一个个答案。从“为什么”变成“为什么1+1=2”,从“是什么”变成“是什么让苹果往下掉”。如果要给哲学下个定义,那么它是一个在本质上对知识、现实、存在进行研究的学科。如此宽广的一个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滋生出无数哲学家与哲学理论,而本文将就古希腊柏拉图的学说以及中国宋代与明代的理学进行讨论。


柏拉图的“形而上”:

首先,虽然古希腊、柏拉图、哲学单拎一个词出来就足够有威慑力,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以理解。柏拉图,古希腊哲学三杰之一,另外两位三杰一个是他老师,苏格拉底,一位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三位哲学家似乎一脉相承,但他们的学说并不完全统一,尽管如此,都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有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我并不喜欢“形而上学”这个翻译,太做作,英文“Theory of Forms”直译过来其实就叫“形状理论”、“形学”。柏拉图的“形学”或者 “形而上学”是指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的一切定义与概念并不产生于我们的世界中,而是在另外一个更高级的维度中被定义的。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就明白了。美,是一个人人都有的概念,可是这个概念从哪来,为什么一朵花美而一坨屎就不美?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因为“美”并不是我们或者我们存在的世界决定的,它在另一个更高的维度,一个“形而上”的世界里被定义。“美”的实际形态,或者说百分之百的美,只存在在那个“形而上”的地方,而我们世界中的美,我们对美的理解是从那个“形而上”的地方借来的。


按照图1的演示我们更好理解。



图1是一个我简单绘制的演示“形而上学”结构的图形,在最顶端是“美的形”或“美的模版”,是在更高维度上存在的百分之百的美的形态。人类对美的理解在第二层,基于人类的能力的限制,我们无法理解百分之百的美的形态到底是如何而只能参透其中的一部分,那么这时候的“美”便不再是完美的形态。在人有了对美的理解之后,这样的形态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在我们存在的世界中是美的,但是任何真实存在的“美的物”都无法达到在人的理解中所存在的美的高度,于是乎一部分美的形态在这时便又遗失了。在第四层中,也就是最底层,是对美的模仿与再现,或者说对“美的物”的模仿与再现,简单来讲便是我们的艺术。艺术是对我们世界中的美的物体的再创造和再体现,在这个再创造和再体现过程中美的物中存在的美的形态无法被彻底的体现,那么对“美的物”的模仿与再现便来到了最底层。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希望大家能大概理解“形而上学”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柏拉图在尝试解答“我们的世界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美、爱、丑、恨、好、坏……等等等等,无数的概念在那个“形而上”的世界中被定义,然后一层层贯彻入我们的世界。“形而上”为我们提供了解答“是什么”这个问题,给予我们一种方式去寻找定义。当然了,这样把意识形态放在比实际物体更高一级的哲学理论,也发展成了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唯心主义哲学,柏拉图也被尊为唯心主义哲学的祖师爷。不过,这是后话,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谁好谁坏,本文不参与讨论。


中国人的“理”:

我们常说做人办事要讲理,讲究一个规矩、规律、逻辑。其实这就已经解释了什么是理学,是对于世界运转规律的探究。说来惭愧,唯有身在异乡的时候我才真的有点理解了老祖宗的话,出了庐山才知庐山美啊。理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韩愈,发展到宋明时期为鼎盛,以程颢、程颐两兄弟与朱熹为首称为程朱理学。理学其实是新儒学运动的产物,而新儒学运动是以孔子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教与佛教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理念。在新儒学运动中,除了刚刚所提到的程朱理学,还有以陆象山和王阳明为首的陆王心学,本文暂且不表。


个人认为,理学很好的体现了儒、道、佛三种理念潜在的共存性。理学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理与气。气构成世间万物,理使万物循规蹈矩。在理学的概念中,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整体,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是这个巨大整体的一部分,而个体便是由“理”而连接起来,使我们产生共性、有能力形成一个整体。“理”的概念的一大突破是不再将世界放置在静止状态下讨论而赋予了其流动性,世间万物并不是静止的而在遵从一定的规律在运行,而所遵循的规律便是“理”。其实人们对于“理”最简单的体验就是天阴了要下雨,皇帝来了要下跪,皇帝碰上下雨也要躲,话虽粗但实际上讨论的就是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的一切不外乎这些。“理”这个字本身便有规律的意思,在理学的定义下这种规律的意思被延伸成为一种更加广义的概念,对“为什么?”这样的哲学问题进行了解答,在个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链接。


“形而上”与“理”:

跳出文化与历史的差异,单纯从理论的层面上探究,其实“形而上”与“理”是共存的。在开篇的时候我提到,哲学在尝试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而在无数尝试解答这两个的理论中,“形而上”和“理“,一个解答了我们的世界是什么,一个告诉了我们的世界为什么这样运行。任何机械的制成与稳定除了需要零件还需要特定的零件的组装方式,如果把我们的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的机器,哲学所要做的,从某一角度来讲,便是反推出是什么零件组成了这个机器,以及这些零件是怎么组合的。那么“形而上”和 “理”便就是零件和图纸。


对于哲学的讨论,几千年来都没有定论,更不要说这短短几千字。这篇文章也并不具备什么学术价值,仅仅是个人观念的阐述。哲学并不是我的个人爱好,我的个人爱好其实肤浅得多,实际上也并不是那么在意那些高深的问题,对于哲学的简单了解和讨论恰恰是机缘巧合和有些迫不得已,把从中得到的趣味在这里做了一个分享,权当茶余饭后的消遣,纯属娱乐。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安徽颐博水泵科技有限公司

IPUS intelligent pumping system Co.LTD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杨河路28号(No. 28, Yanghe road, yijiang district city, Anhui province)

241000

(+86)0553-8366098

(+86)0553-8366758

+86 180 09633308

0553-8366098

sales.ipus@ippump.com

温馨提示:请输入想要咨询了解的内容,客服将会在第一时间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