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孩小学一年级时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个别字还不会写,用的是拼音,但真称得上优秀沟通案例。
亲爱的妈妈,您好!
我想要一辆新自行车。骑着姐姐粉红色的自行车,你知道我有多害羞吗?如果找您,您会说先把学习搞好,或者要我找爸爸,或者。。。如果您同意,就在下面同意的地方打勾,如果不同意,就在下面不同意地方打勾。请今晚一定回答我哦,谢谢!
同意
不同意
您的儿子
这个申请或沟通方式,不仅完全符合MBA课程中的SMART原则(S=Specific要求具体的、M=Measurable量化的、A=Attainable可实现的、R=Relevant中肯的、T=Time-bound有时限的) ,清楚谁是真正决策者,用的是尊称“您”(听起来舒服、自然,小马屁成功),而且考虑到了决策者的易与不易接受的习惯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书面的形式不让对方有听不完整诉求而遭拒的机会,全部考虑到了,这是最高明之处,可取之处。结果可想而知,一矢中的,大悦之下妈妈乐颠乐颠给儿子买了一辆高级男童自行车。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孩子们学习看到本质的洞察力呢?
沟通案例4-回复因人而异
一次午餐时,我随意问我们的厂房长宽多少米。回复是“不知道。不过可以查图纸,或可以根据多少跨算出来”。我也随口“哦,谢谢”。。。
这个回复,其实价值不大,因为“可以查图纸,或可以根据多少跨算出来”是常识,对我来说是废话,几乎把我当无知者看待了(当时内心的真实触动。类似的触动日常也有,往往一闪而过,只是这次被我抓到了,引起了我内省),尽管答者主观上肯定没有想那么多,是习惯使然,甚至意识上以为不回答是大不“尊重”。我期待的答复很简单,“长XX米,宽XX米”或“不知道。我查出来后告诉你”。严谨、简练、明确、不模棱两可是我的风格,也是我认为的总经理的基本素质。
虽然我问得随意,回答也随便,也非正式场合,但让我想起了我儿小时候申请自行车的故事,并触动了我的内省和或许是深层的认知:不同的人、职位、年龄、性别等原来有不一样的沟通风格与认知度。如果在沟通方式上能因人而异,比如对本来知道少的解释多些,懂得多的和领悟力强的点到即可,对技术型的描述是开门见山并以1-2-3的形式……那么沟通效率应该会提高不少吧,你也会显得与众不同。当然还有正式与非正式场合之分,时间紧迫否,等等。我相信,能因人、因地、因时调整沟通方式、内容,沟通能力肯定会有提高,这或许就是情商吧。
朱恩惠2019-02-16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