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讳言,中国的教育肯定存在问题,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愿花费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甚至不惜妻离(因陪读而两地分居)子散把孩子送到欧美等国留学。
我儿子去年在北京初三毕业、八月起也脱离了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入学北京一所美国人办的、外籍学生为多数的学校读高中。虽然不到一年时间,但他的变化相当喜人:快乐、自信、学习自觉、懂得规划。没有字幕能欣赏纯英文的脱口秀,也越来越能独立思考了,虽然他本来也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他们学校的课程为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属于较为典型的美式教育,高中为期4年。学生可获得帮助的老师有三层:上课老师,辅导教师(advisor,也任课),顾问(counselor,专职,每年级2名)。顾问的作用,是对课程的挑选、校内的日常管理、选择大学时的咨询等等,以及解答学生的疑惑和帮助成长。老师的角色更多是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成长过程的帮助者、遵守规则的监督者,而不是对学生的管理者。学生自己是管理者,对自己负责。
IB课程中的高中分为九至十年级的MYP(Middle Year Program)和十一至十二年级的DP(Diploma Program)。在MYP阶段有八门课:英语、第二语言(中文、西班牙语、法语任选其一)、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舞蹈、音乐、绘画、演电影、演戏剧任选其一)、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化设计,各学半个学期)、HPE (Health & Physical Education,相当于体育课,学习体育基本方法。比如游泳课,都要学会蛙泳、自由泳、蝶泳和仰泳)。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设计的学习中,要求仅是基本认知,而不针对某个学科如化学或物理进行深入学习。在DP只有六门课:英语、第二语言、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这六门课则有高级HL(Higher Level)和普通级SL(Standard Level)之分。想要拿到IB文凭,必须完成至少三个HL课。HL课其实是为以后的大学学习选定方向和打基础。
在这个学校,班级的概念被淡化了,高中学生不再是坐在固定的一个教室里等一个个任课老师来上课,而是跑不同的教室与不同的同学一起上课,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社交圈,课外活动会有各个年级的同学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数学课分初级、普通、高级层;语言课分普通和高级层,所教内容和要求当然也不同。上语言课与高年级或低年级一起上是常事,尤其是第二语言课。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想怎样努力和想学到哪种程度都由自己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点非常重要和了不起。每天早晨,学生的第一件事是去Homeroom(年级教室)报到,每个Homeroom约20位同年级同学及两位辅导教师(advisor)。advisor对学生考勤,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走向成熟,比如性知识、毒品、酒等这类问题的教育便是在Homeroom的时间里进行的。在那里,高中生谈恋爱不会被视为违规、奇怪,反而被看作是正常和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在一起更多的是相互帮助与关爱。
学校测评学生的水平有许多方法,有essay(论文)、reflection(学习心得报告,包括对任课老师的评论--这是否是在学习和培养换位思考呢?)、做项目、做演示报告等等。文科答案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若想拿到好成绩往往要看很多参考资料、做许多调研性的工作。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做事方法和创造性。做项目和演示报告,就是在为学生今后职场工作打下基础,包括团队合作、书面表述和演讲等能力。
看到儿子在快速成熟、看到他们学校的课程设置、知识面的广度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至少让我部分明白了我们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要求学生不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能有机会平等地对老师评头论足,学生在校就开始写论文、写总结、做评论、做报告、发表演讲、参与戏剧表演等等。这样,学校成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教育他们遵纪守法、有良知、能快乐、发现和培养求知欲与兴趣的地方,即培育文化素养的地方。而反观我们传统学校,迫于应试教育,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因而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死记了很多无用的、碎片式知识)、缺乏独立事实判断力的学生。我们有很多重复性作业(无论你会不会),高三都是在复习,唯一目的就是熟能生巧、考试多得几分。考完了,也基本忘记了。高考成绩差一分,名次就可能差几十位,而时间成本却太高了。高三阶段可以说是大部分家庭痛苦煎熬的阶段,却基本算是浪费掉的一年美好年华!学校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奴役场,而应该是充满欢笑和希望的乐园。
当然,因职业和时间原因,我只是了解了教育的一点皮毛,而且无意宣扬西方教育、也无意否定中国传统教育。但我乐意找寻双方的区别,喜欢探讨教育方法,更希望能找到我们自己的不足而能进步,能对大家的择校、乃至教育改革提供一点参考思路。
朱恩惠,2016年4月于长沙